抗日那会儿,八路军里头谁带的兵最多呢?不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师长,也不是陈赓或者许世友这种猛将,而是孟庆山这个人物啦。他出生在河北蠡县的一个贫苦家庭,1907年出生,家里穷得叮当响,从小就得外出打工谋生。想想那会儿农村的日子多艰难啊,他很早就辍学了,到处寻找活干,吃了不少苦。后来投奔了冯玉祥的西北军,从底层士兵干起,凭着胆大心细,在战场上冲杀,渐渐爬升到副营长的职位。
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,冯玉祥的部队败了,被蒋介石编到26路军,去了江西跟红军打仗。官兵们都不愿意当炮灰,到了1931年12月,在宁都起义,把全部部队都投到红军怀抱里了。孟庆山也跟着投了过去,进了红军以后,更卖力干活,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中立了不少功,升到团长也不稀奇。1934年反围剿失败后,长征开始,他也跟着主力部队走,到1935年到了陕北。之后,他加入了红15军团,参加了东征西讨那些战役。到1937年,红军改编成八路军,他当时在抗日军政大学念书,没去前线,而是被派到河北老家去拉队伍,发展抗日武装。这一招,能说是不是走得挺对的呀?要是在延安待着,也许就没有后来那么多事啦。
懂了,派他去河北,主要是因为他是当地人,熟悉情况。到了1937年8月,他到白洋淀一带,在地下党的帮忙下,开办了培训班,吸引了一批热爱国家的青年,很快组建起几百人的游击队。队伍逐渐壮大,用游击战术袭击日本和伪军,点滴累积,名声也逐步传开,加入的人越来越多。到1937年底,他的部队已经发展成12路大军,再加上三个独立师和五个独立团,整体兵力达到六万九千多,外号十万军。其中还包括马本斋的回民支队。
那会儿,八路军整体在壮大,但说到带兵的规模,孟庆山绝对算得上头把交椅。你猜这支兵力到底是怎么来的?是靠发动群众,讲究统一战线,还是纯粹通过打仗抢战利品?其实都扯上一点关系,但他那一套办法在冀中平原上特别灵光,没多久就稳稳站住了脚。
1938年春天,冀中军区一成立,吕正操担任司令员,孟庆山兼任副司令和第四军分区的司令。这一刻起,他的部队正式纳入八路军的体系,抗日的局势也逐渐明朗起来。他在军区中负责分区的工作,主要带领部队进行游击战,破坏日军的交通线,还袭击一些据点,打击敌人的后勤补给。日军多次在冀中发动扫荡,他都带着部队灵活转移,坚韧不拔。抗战岁月,冀中逐渐成为敌后重要的根据地,他的贡献也很大。
1945年日本投降、抗战告一段落后,他转入解放战争,继续在冀中军区担任副司令。杨成武接任司令之后,他依然保持副手身份。部队参加了上党战役、石家庄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,孟庆山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和分区指挥。这一路走下来,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他转调到河北军区,担任石家庄军分区司令,接着又晋升为河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。想想从拉队伍到当地方军区,这路子走得甭说稳不稳,肯定也遇到不少坎坷,但的确是一步步走过来的,历史资料摆着呢。
1955年9月,全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授衔,这是新中国首次此类操作,依据资历、职务以及战绩来评定。名单提交时,孟庆山被拟授予少将军衔。当毛主席看到这份名单时,就停下来问工作人员是不是出了差错。因为孟庆山在抗日战争期间带兵最多,在冀中军区组建以及坚持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,后来还长时间担任副司令,是吕正操和杨成武的得力助手。虽然他参加红军的时间不算早,最高职务也只是团长,但抗日战场上的贡献还是非常突出的。
毛主席这么一问,挺有道理吧?后来,总干部部解释说,解放战争后期,孟庆山身体出了点问题,离开了野战部队,改到冀中军区人武部当副部长去了,这也影响了他的战绩积累和评衔。总体来看,评少将的标准还是符合的。毛主席听完没有改动,授衔的事就这么定了。不过,在授勋的仪式上,毛主席亲自给他颁发了奖章,这在开国少将里头还真不多见,也算是一种特别的认可了。
孟庆山拿了少将军衔后,还是留在河北省军区,主要负责部队训练和地方武装。到了1950年代后期,部队开始支援地方建设,他也参与组织起来。到了60年代,他慢慢退到后台,但还会参加一些老干部的活动。退休之后,他住在北京,偶尔会回老家河北看看。1995年,他在北京去世,享年88岁。解放战争一路走过来,从一个贫苦的少年变成了将军,这一路经历可真是走完了整场革命过程。他最巅峰时期,军队怎么在半年多时间里,从几百人猛涨到几万的?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群众的支持,还有灵活多变的战术策略。这事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宝贝,而是用天大的干劲和实打实的行动完成的。这也告诉咱们一个道理,大贡献不一定得是军衔最高,评衔也有规矩。毛主席的疑问,实际上也是对老同志的关心,但制度就是制度,谁也不能轻易改动。
冀中军区成立后,孟庆山的分区在平原上,没山没林,游击战打起来很难。但是他积极组织部队挖地道,建起根据地,坚持了整整八年。日军“五一”大扫荡时,冀中损失惨重,但他带领的队伍转移得及时,成功保存了实力。抗战胜利后,部队进行整编,他继续工作不误。解放战争中,冀中部队并入野战军,而他则留在地方,负责后方工作。这一招行得对吗?身体原因也是个因素,影响了后续的积累。1955年授衔时,十个上将,十个大将,一百多个中将,一千多少将。孟庆山算进去,成为少将,挺符合常规的。但毛主席一看名单,觉得低了,还问是不是出错了。你说,统领兵力最多这点,够不够升中将?可是说白了,标准是综合的,红军时期职务不高,解放战争时也没在前线拼杀,分数就拉开了。
授衔之后,他并没有发牢骚,继续全心投入到工作中。那几年在河北省军区,负责征兵和民兵训练,他格外用心。退休后来,还动笔撰写回忆文章,帮助整理党史资料。临终前,军方和地方都给予了荣誉表彰。这人一辈子很低调,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起大落。你从这里能学到啥?革命的贡献不只看当下风头,长远来看,制度的评定还是有依据的。毛主席当时提出来,也是在提醒我们,要重视基层的功臣。不过最后没有改变,说明大家对规则还是挺尊重的。
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,专业在线配资,免费配资炒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