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革命历史上,长征无疑是最为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当时并非所有红军都踏上了这条漫漫征途。在中央红军主力西进的同时,还有数万名英勇的红军战士选择留守在中央苏区,他们肩负着掩护主力转移、牵制敌军的重要使命。这些留守部队在项英、陈毅等将领的领导下,在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河南、浙江、安徽等南方八省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。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根据国共合作协议,这些历经磨难的游击健儿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,即我们熟知的新四军。这支英雄部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转战大江南北,成为华中地区抗击日寇的中流砥柱。
在众多新四军将士中,陈国栋同志的一生堪称传奇。这位后来担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(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市委书记)的革命家,1911年出生于江西婺源一个普通家庭。1927年,年仅16岁的陈国栋怀揣革命理想来到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。1929年,他考入交通部无线电专科学校,系统学习现代通信技术,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从事地下工作奠定了专业基础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民族危机日益深重,陈国栋毅然投身革命洪流,次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从此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。
展开剩余69%入党后的陈国栋长期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。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滩,他机智勇敢地穿梭于大街小巷,多次成功传递重要情报,掩护转移了大批革命同志。当时国民党特务机关疯狂搜捕共产党人,租界巡捕房也配合镇压革命活动,地下工作环境极其险恶。但陈国栋临危不惧,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缜密的思维,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建立起可靠的情报网络,为党组织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。他常常化装成不同身份,有时是西装革履的商人,有时是朴实无华的工人,巧妙地与敌人周旋。
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,陈国栋积极组织上海文化界人士开展战地服务工作,为前线将士募集物资、组织慰问演出。
1938年,根据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部署,陈国栋奉命离开战斗多年的上海,奔赴皖中地区参加新四军。在战火纷飞的敌后战场,他充分发挥组织才能,协助建立抗日民主政权,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,为部队筹措粮饷物资。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占区,深入乡村发动群众,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。在苏北、苏中等根据地,陈国栋的名字成为群众心中的一面旗帜。
解放战争时期,陈国栋转战华中各地,在后勤保障战线作出突出贡献。他创造性地开展财贸工作,建立了一套适应战争需要的物资调配体系,为淮海战役、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。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,陈国栋奉命接管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。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经济烂摊子,他果断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金融秩序,严厉打击银元投机,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基本遏制了恶性通货膨胀,为新生的人民政权赢得了民心。
1952年调任中央后,陈国栋先后担任财政部副部长、粮食部副部长等要职。在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中,他深入基层调研,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政策建议。即使在文革期间遭受不公正对待,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。1975年复出后,陈国栋以极大热情投入工作,1979年重返上海担任领导职务。在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期间,他主持制定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,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发展指明了方向。他特别重视干部队伍建设,按照革命化、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标准选拔培养了大批优秀年轻干部。
陈国栋同志一生严于律己,廉洁奉公。1985年面对高干子弟违法犯罪案件,他坚持原则,不徇私情,坚决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办案,维护了党纪国法的严肃性。离休后他仍心系上海发展,积极建言献策,直到2005年以94岁高龄辞世。陈国栋用自己的一生,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,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缅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,专业在线配资,免费配资炒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