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,若论哪个战区收编的杂牌军数量最为庞大,当属李宗仁将军统领的第五战区和顾祝同将军坐镇的第三战区。这两个战区虽然都汇集了大量非嫡系部队,但其形成原因和指挥特色却各有千秋。
第五战区之所以成为杂牌军的大本营,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。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,国民政府最精锐的中央军主力几乎全部投入了上海战场。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,蒋介石能将汤恩伯的第20军团调拨给李宗仁指挥,已是竭尽所能。当李宗仁奉命接手第五战区防务时,蒋介石只能将川军、滇军、西北军和东北军等地方武装交由其统率。这些部队虽然作战经验丰富,但普遍存在装备落后、训练不足的问题,在当时的中国军队序列中确实称不上精锐之师。
值得一提的是,李宗仁本人就是桂系出身,对杂牌军的处境感同身受。他深知这些部队长期遭受中央军的歧视和排挤,因此在指挥时格外注重体恤将士。正是这种将心比心的领导风格,让各支杂牌军都愿意为其效命。历史最终证明,李宗仁确实将这些杂牌带成了一支劲旅,在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中创造了辉煌战绩。
展开剩余68%相比之下,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则经历了从嫡系云集到杂牌为主的转变过程。淞沪会战期间,这里曾是中央军精锐的集结地。但随着战局演变,特别是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结束后,抗战主战场逐渐南移至两湖地区。湖南成为新的战略重心,大量精锐部队被调往薛岳的第九战区,导致第三战区实力大减。
顾祝同虽非杂牌将领出身,却有着独特的治军之道。他待人宽厚,善于团结各方力量,这种人格魅力让各支杂牌军都愿意听其调遣。在物资补给和人员安置上,顾祝同更是一视同仁,从不因部队出身而区别对待。这种包容的胸襟,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队中实属罕见。
那么,顾祝同究竟是如何赢得这些杂牌军的忠诚呢?关键在于他真正把士兵当人看待。当时国民党军队中普遍存在严重的等级歧视,普通士兵地位低下,杂牌军待遇尤为恶劣。一旦负伤或遭裁撤,往往流落街头,境遇凄惨。电影《从奴隶到将军》中罗霄兄长的遭遇,就是那个时代杂牌军命运的缩影。
在顾祝同的部队里,情况却大不相同。他对退伍士兵的安置可谓尽心尽力:或安排到自办的农场工作,或资助返乡创业,还创办学校解决官兵子女教育问题。这种人文关怀让士兵们深感温暖,部队凝聚力自然不同寻常。
虽然第三战区以杂牌军为主,但在顾祝同指挥下仍屡建战功。保卫浙赣铁路的任务完成得尤为出色,这条战略通道的畅通,对抗战物资运输至关重要。1942年浙赣会战中,面对日军82个大队的凶猛攻势,顾祝同临危不乱,创造性地利用浙东丘陵地形,布设大量竹签阵和雷区,给日军造成重大杀伤。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就命丧于此,成为抗战中阵亡的日军最高将领之一。
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在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,只要指挥得当、上下同心,即便是所谓的杂牌军也能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。李宗仁和顾祝同两位将军的治军之道,至今仍值得后人深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,专业在线配资,免费配资炒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