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刚提3天的新车,换脚垫时手摸到座椅下有个硬疙瘩,拆下来竟是个带二维码的L型零件!”浙江金华车主余先生的遭遇,在2025年10月的新能源汽车圈掀起轩然大波。这位花费30余万元购入小米YU7 Pro的车主,本以为迎来的是科技与品质的双重体验,却陷入了一场关于品控与信任的拉锯战。
一、惊魂提车:从科技狂欢到品控惊魂
时间回到2025年6月30日,余先生通过小米官网下单了顶配版YU7 Pro,历经三个半月等待,终于在10月12日从杭州德胜东路交付中心提车。“提车时展厅里全是科技感,工作人员强调每辆车都经过三重质检。”余先生回忆道。然而这份喜悦仅维持了两天,10月14日晚,他在更换脚垫时,手指突然触到主驾座椅下方的异常隆起——一个约拳头大小、按之不动的硬物。
10月15日,金华小米官方服务门店的检测过程更让他心惊。工作人员拆卸座椅螺丝后,从底部孔洞中拉出一个L型金属零件,上面印着编号和二维码。当余先生追问零件名称和用途时,现场工作人员集体沉默。小米售后负责人仅口头解释“是工厂疏忽”,却未提供任何书面说明。记者扫码后仅显示一串编号,零件身份成谜。“如果没发现,行驶中零件松动会不会卡到刹车或电路?”余先生的担忧直击要害。
二、二手车视角:新车也需“侦探式”验车
作为有十年二手车评估经验的从业者,笔者深知隐蔽部位检测的重要性。这类座椅下方的异物问题,在二手车检测中并不罕见,多为前任车主遗留物品,但新车出现此类情况实属低级失误。结合二手车验车技巧,提车时应重点检查三大隐蔽区域:座椅滑轨缝隙(可用手电筒照射)、底盘护板内侧(需升降机辅助)、中控台下储物格(拆卸装饰板查看)。
对比传统车企流程,新能源新势力的“快速交付”模式往往压缩质检环节。某合资品牌4S店售后总监透露:“传统车企每台车下线要经过200+项静态检测,而部分新势力为赶产能,将检测项缩减至120项左右,像‘零件遗留’这类非功能性问题极易被遗漏。”这也解释了为何余先生拿到的检测单显示“各项功能正常”,却对关键异物视而不见。
三、行业困局:新能源品控投诉激增背后
余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。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,2025年1-9月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上涨32%,其中“装配工艺缺陷”投诉占比达18%。除了零件遗留,常见问题还包括内饰异响、线束裸露等。某新能源汽车质量工程师坦言:“当车企月交付量从1万辆跃升至5万辆,供应链和质检体系的压力呈几何级增长,品控漏洞难以完全避免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新势力车企的售后应对往往滞后于问题爆发。余先生事件中,小米官方在事发72小时内仅给出“工单备注说明”的解决方案,未回应零件具体用途和安全影响。这种“避重就轻”的处理方式,与二手车行业的透明化要求形成鲜明对比——正规二手车商需对检测出的每处瑕疵进行书面标注,否则将面临退一赔三的处罚。
四、维权之路:从“沉默应对”到法规亮剑
根据《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》,新车交付时存在产品质量问题,消费者有权要求销售方免费更换或退货。浙江金奥律师事务所王律师指出:“零件遗留虽未直接导致故障,但已构成安全隐患,车主可依据‘存在危及人身、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’条款要求赔偿。”
对比拉力赛的严苛质检标准更能凸显问题。WRC拉力赛中,每台赛车赛前需经过FIA认证的200余项检测,连座椅固定螺栓的扭矩都需精确到牛顿米。而民用新车的品控标准虽低于赛车,但核心安全区域的检测不应存在如此明显的疏漏。“赛车漏检可能导致退赛,民用车漏检则可能危及生命。”某拉力赛技师评价道。
五、破局之道:建立“全生命周期”品控追溯
面对新势力品控乱象,行业亟需建立更严格的追溯体系。参考二手车的VIN码溯源机制,新车应实现“零件-工位-质检员”的全流程数据绑定。如余先生发现的零件,通过二维码本应直接追溯到生产环节的责任人,但现实却是“扫码无结果”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提议,2026年起新能源汽车需强制搭载零件溯源系统,未达标车型不得上市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提车时不妨借鉴二手车验车的“三查原则”:查隐蔽部位(座椅下、地毯下)、查数据记录(OBD行车电脑)、查维修历史(通过VIN码查询出厂检测报告)。若发现异常,应第一时间固定证据,拒绝签署“无异议交付单”。
余先生的遭遇像一面镜子,照见新能源汽车快速扩张背后的品控短板。当30万级别的新车连“无异物”这一基础标准都难以达标时,车企更应反思:是科技噱头重要,还是消费者的安全感重要?毕竟,无论新能源还是传统燃油车,品质永远是比参数更重要的“核心配置”。
股票怎么加杠杆买入,专业在线配资,免费配资炒股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